人们对于一辆交通代步工具的最基本需求是什么?是速度?空间?还是操控?亦或者颜值?诚然,这些优点都是一辆汽车的加分项,但对于目睹了无数车祸的教授来说,安全属性才是最不可或缺的。
因为,在从a点到b点的过程中,能更安全的抵达要比更帅更快的抵达要让人放心的多。并且,在行驶过程中,突发一些不可预测不可避免的意外时,安全属性更高阶的汽车也能帮助你更加有底气的应对,并且最大程度的保证乘员安全。
既然不能完全避免意外,那就尽量把意外的伤害降到最低。
新能源车型的异军突起,让更多新势力将车辆重点放在性能、豪华或者智能上,更是由于电池这个不确定因素太多的存在,所以安全在新能源车型也应该要更加重视。这点,还得是造车经验丰富的传统老牌车企做的更好,比如大众汽车。
为用户提供安全且高价值的产品,是大众汽车一直坚守的重要原则。这点不单单体现在燃油车型上,在布局迅速的id.系列车型上也同是如此。基于meb平台打造的id.家族车型,在主动安全、被动安全以及电池安全方面都有独特的设计为所有乘员提供全方位的保护。
而近日,大众官方也在广州举办了“科技营造社”的活动,深度的剖析了id.家族上的各种安全设计,为一众消费者展现了大众汽车在新能源车型安全设计上的良苦用心。
这点我们在id.家族车型的中保研测试成绩中也能得到验证。就以上汽大众id.4 x来说,其在中保研c-iasi测试中就荣获得全部项目的优秀(g)评价。一汽-大众id.4 crozz也在中国汽研举办的国内首个双假人侧面柱碰撞测试中获得最高评价,均是同级领先水平。那么,在id系列车型中,有什么安全设计是值得考究的呢?
首先,在新能源车型上可见度最高的安全设施无非就是各种雷达和摄像头了,这也是主动安全系统的硬件基础。
在此次活动现场上,官方更是把各种硬件拆解下来详细解说,包括acc/变道辅助/倒车雷达、360度/多功能摄像头以及ar-hud等组件,正是因为有了安装在车身四周的它们,才能让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更加可靠完善。
软硬件的结合也造就了功能全面的travel assist 全速域驾驶辅助系统,其中,除了常规的自动紧急制动和车道保持系统等等功能外,值得一提的则是id.的预碰撞安全系统。
其会在碰撞发生前就会对乘员作出预保护措施,比如预先束紧安全带、自动关闭车窗、天窗防止杂物飞溅至车内,并留有5厘米的安全缝隙,防止气囊打开瞬间车内气压升高对乘员耳膜造成损害。
将各种不可控因素都考量在内的预保护措施完全可以最大限度的减缓碰撞时对乘员造成的伤害。
同时,id.系列车型上的离手检测功能也是别具一格。当监测系统检测到驾驶员离开方向盘十秒后,其便会主动发出声音和灯光警示。一般分心的驾驶员经过这般提醒后都会重新集中注意力驾驶。但是要是司机疲劳驾驶睡着了或者身体突发不适咋整?
显然,大众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如果驾驶员在经过第一次提醒的十秒后仍无作为,那么汽车将会切换到紧急辅助驾驶模式,并通过点刹提醒后方车辆且尝试晃醒驾驶员,车辆也将打开双闪并将减速至停车,同时自动开启电子手刹并解锁车门,方便后续自救或救援。可谓是十分人性化了。
而在id.系列车型上,布置在前风挡玻璃下的一条彩色灯带——id. light也是一项十分新颖的配置,作为id.家族创新的灯光科技,它能通过不同的颜色和流动灯效来与驾驶员互动并提供信息反馈。比如说导航转弯、车辆充电状态、紧急刹车甚至语音来电等都有相对应的灯光提示。
再跟增强现实抬头显示系统相结合,让驾驶员在日常行驶无需转移视线和注意力,更能保证驾驶员专注于驾驶,保证行车安全。
而iq.light led矩阵大灯这个利好大家的配置也是一项不错的主动安全配置,始终是自动状态的它通过智能化控制自动调整远光灯的照明形式,智能调节的矩阵般的灯组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对其他车辆视线的干扰,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不会再出现远光dog的行为了)
除此之外,也还有智能泊车辅助、360全景影像、智能网联以及智能语音交互系统等等便利配置。
如果说主动安全是能一定程度的帮驾驶员避免发生事故提升驾驶便利性的话,那么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意外后,被动安全也显得尤其重要。
与其他车型所不同的是,id.系列车型将针对三点式安全带和门把手有所优化。除了上述的安全带预束紧装置外,id.还为安全带装配了一个燃爆装置。
在碰撞发生时,这个燃爆装置会瞬间触发,加上常规安全带束紧装置的配合,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束紧乘员的肩部和腰腹部,更大程度发挥安全带的功能,把乘员牢牢固定在座位上,减小碰撞和气囊爆炸所带来的伤害。
而在门把手设计上它也是别有用心,部分id.车型将会采用半隐藏式门把手,在日常使用中可以通过按钮开启,但半隐藏式的设计使其同样保留了机械开关,在发生事故后其也会自动解锁四个车门,避免断电后开不了车门徒增救援难度。
此外,id.系列车型的白车身将会采用高强度材料的高刚性设计,关键部位使用抗拉强度超过1,200兆帕的超高强度热成型钢,强度甚至媲美飞机起落架。在座椅下方和车身下侧门槛处也还将具备一条强度超过1,900兆帕的横梁和特殊铝制型材,减少碰撞对乘员舱的侵入的同时也能够为高压电池系统提供更优秀的防护。
而独立供电的sos呼叫系统、mkb多次碰撞预防系统等等被动安全设计也将会出现在其身上。
而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车型的核心部件,其安全性能也是广大用户最为关注的,毕竟在众多新能源车型的事故中,由于电池引发的悲剧数不数胜。所以,一辆把电池安全做好的新能源车型在安全上就成功了一大半。
而动力电池作为车身整体结构的一部分,id.系列车型将会采用坚固的铝制型材制成下壳体,确保电池在各种使用场景和突发状况下的安全。
在电池模组与上壳体间,其也会覆盖一层阻燃材质盖膜,在电池包发生热失控时能起到快速抑制作用,最大限度保证电池安全。
并且在id.车型上,它的水冷管路也将会位于电池模组的下方,很大程度避免了冷却液流入电池模组造成短路。同时,每个电芯、每块电池模组以及整个电池壳体都有泄压装置,最大限度降低热失控后发生连锁反应的风险。
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也是id.车型的一大优势,独立的水冷散热管路、先进的热管理系统、实时监控系统与bms系统相配合,能保证电池始终工作在最佳温度区间,时刻监测电池安全并保证电池使用寿命。
此外,国内市场中的id.车型的钢制上壳体是专为中国市场需求打造的,拥有更强的保护能力和更长的乘员疏散时间,全面高于欧洲的安全标准,这也是id.家族在全球的最高标准。
同时,上面提到的燃爆式装置也将会再度出现在电池负极上,当碰撞发生时,引爆的燃爆装置会迅速断开负极开关,让整车断电,避免碰撞后因电路引起起火爆炸等安全隐患。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所说的功能配置在绝大部分id.车型上都是标配,这也造就了id.家族均衡全面的安全素质。
id.家族上能拥有如此细致全面的安全设计来默默的守护车上人员的安全,离不开大众积累多年的造车经验和技术储备,这点是其他新兴品牌所不及的。毕竟,大众走过的路比他们吃的盐都多。从安全这一方面来看,传统老牌车企也不是不无优势。